香港性教育會給『一群關心下一代成長的家長』及黃先生有關香港性文化節意見的回應

香港性教育會於2015 年3 月尾再與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舉辦香港性文化節,家計會陸續事前收到由黃先生及『一群關心下一代成長的家長』的來信,要求該會儘快回應他們的一些疑慮。家計會除獨立給他們回應外,也傳給教育會參考或作另行處理。類似的信,該會數十年來不時也會收到一些,家長們不恥下問當然是好事,問題是無論該會每次如何細心回應,一代又一代的這些『家長』信內容總是千篇一律,犯上同樣的思想、文字、態度上的錯誤,毫無進步,那便不能不令人為這些家長和他們的子女擔心。該會既以教育為目的,實行把那幾篇樣版信節錄登出來,將其中謬誤逐點評論(藍色字),舉出內裏出現的問題,看能否救救他們和他們的孩子,也希望能促使後來者不要再犯類似錯誤。

1. 『一群關心下一代成長的家長』的信:

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最近此(以下)網站的內容引起了我們家長界 的關注, 當中有些家長更以震驚形容事態嚴重, 家計會於我們心目中乃是健康的性知識提供者, 不知何時開始竟參與了如此性開放的活動,且針對的是年青人。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wFO2x-n-zhto-39jGiYcj2fYI9RAjg5pIXSDoNlAAbQ/viewform?c=0&w=1

家長界

此信署名由「一群關心下一代成長的家長」簽發,在內容中卻自稱「家長界」,以自己作為香港(或中國?或全世界?)大部份家長的代表。這「一群……家長」共有多少人?全香港的家長又有多少人?是誰給他們的代表性?那些給他們代表性的又有多少人?是通過甚麼程式去給的?……,若對這種種問題還未能拿出可令人信服的答案,便自稱「家長界」,就是以偏蓋全,自命代表,在騙人。其實,玩這種騙人把戲非常幼稚。為甚麼立法會功能組別沒有「家長界」?因為只要是成年人,差不多人人都可以是家長。父母固然是,但兄、姐、表兄、表姐、叔、伯、姑、嬸……盡皆可是,誰代表得了?就譬如說家計會或香港性教育會或一切其他被那所謂「家長界」質疑的機構內的成員,難道都不是「家長」?他們便不屬「家長界」?所以,請「一群關心下一代成長的家長」,是「我們」便規規矩矩的說「我們」,請不要自我膨脹,自高自傲地說「我們家長界」,給自己下一代一個壞榜樣。

性開放

「家長界」說心目中家計會乃是健康的性知識提供者, 但對它參與了「如此性開放」的活動便震驚,把健康的性知識和性開放對立,可能是把開放的意義瞭解錯了。

波普爾在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把開放社會定義為一個各方兼顧(Pluralistic)和文化多元(Multicultural)的社會,他更強調,只有文化多元,方能軀使社會不斷改善和進化。開放既然是社會不斷改善和進化的力量,又何來會與健康對立?而香港性文化節一直做的事,就是在把社會上性文化的多元面呈現出來。

從我們從事性教育的經驗知道,很多人都把性開放和性放縱 (或是該信後來所說的 “性解放”) 混淆,當作是同一件事。但它們當然不是,開放式廚房不是放縱式廚房,開放的政府不是放縱的政府,一個思想開放的人不就是個思想或行為放縱的人,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嚮往,一個放縱的社會,人人鄙棄……。 同樣,解放軍不是放縱軍,解放黑奴不是放縱黑奴……,把開放、解放和放縱混為一談的,若非無知,便是存心偷換概念,屈人以罪,教壞小孩。


以上網站寫明第七屆香港性文化節2015的其中一個活動 —性景遊的主辦單位是香港性教育會 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當我們再進一步查閱有關資料時更發現“家計會”乃是“性文化節”的主辦單位之一。 而參與其中的機構更是一些備受爭議的機構, 例如女同學社(其幹事小曹更主張濫交是民主的先鋒) 及香港性教育會。而且更不是第一次舉辦。

「備受爭議」

「備受爭議」,又是當有些人要砌辭攻擊任何事物時慣用的陳腔濫調。在一個多元化社會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相對或相反的事物,它們「備受爭議」是正常現象,怎麼竟有人以之為貶詞,要把具爭議的東西除之而後快?要做一言堂霸主?須知當甲說乙「備受爭議」,其實從乙的立場來看甲亦是「備受爭議」,既然雙方都是「備受爭議」,誰應該在地球上消失?且舉一個現成的例子。在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裏,多種宗教可以同時共存,但每一種宗教在其他宗教眼中都是「備受爭議」的,因為永遠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最正宗、最「不受爭議」,然則,我們可不可以因為任何一個宗教出言攻擊另一個宗教「備受爭議」,便要後者在地球上消失?所以,親愛的「家長界」,請弄清楚你們身處在一個怎樣的社會和怎樣受著它的保護,不要亂玩「備受爭議」,結果很容易只會是自己搬石頭打自己的腳,也教壞孩子。

 濫交是民主的先鋒?

 「家長界」指小曹主張濫交是民主的先鋒,是不盡不實,因為在網上可以看到,小曹在該講座用的有關投影片中,這句話後面是有個問號的,很顯然,他是在問一個問題,不是「主張」。譬如,笛卡兒在述說其理性主義的懷疑論中曾問及「感官可靠?」、「我們在做夢?」、「有一個邪惡的魔鬼在欺騙我們?」,所以他便是主張感官不可靠、我們是在做夢和的確有一個邪惡的魔鬼在欺騙我們?然後,是否問一下也有罪?古時帝王以言入罪,已被稱暴君,「家長界」現在以問入罪,是比暴君更上一層樓,可喜可賀……不過,刪掉人一個問號便想砌人生豬肉,技巧也太拙劣了罷!要教壞孩子也應教得更狡詐一些·才對。


查閱主辦者之一:香港性教育會的網站後更發現其主張與社會廣泛所認同的價值觀有很大出入,亦備受爭議。

與社會廣泛所認同的價值觀有很大出入

本會在網上曾質疑兩條性法律的邏輯,「家長界」拿出來指責本會的「主張與社會廣泛所認同的價值觀有很大出入」,但這指責有很大問題。首先,質疑不等如主張,已如上述;其次,即使是主張,而那主張是與(現時)社會廣泛所認同的價值觀有很大出入,那又如何?就不能拿出來討論嗎?清末康有為反對當時漢人社會廣泛認同的纏足價值觀,寫了一篇《戒纏足會檄》,還在女兒到了纏足年齡後拒絕為其纏足,遭家鄉親朋父老強烈反對,罵他離宗叛祖,但現在仍纏足的漢族婦女往哪了?若當時沒有如康有為等人肯表達與廣泛社會不同的價值觀,或許我們現在的婦女仍要纏足呢!當然,不是每一個對現有價值觀的質疑都是合理的,但是否合理,可以討論,不能入罪或封殺,否則社會便不能進步,最後只會害及自己和我們的下一代。


以下節錄自該會網站內的“性教育問與答”, 是該會職員回應傳媒有關性教育詢問的摘錄:

問>> 你對香港的性法例有何看法?

答: 香港法律規定合法性交年齡是16歲,不過,18歲以下則不准看色情刊物。請問何以16歲可以做愛而不可以看色情刊物?香港法律又規定對人獸交的最高刑罰是7年監禁。請問為何我可以殺死動物,把它吃掉,但就是不可以跟它有性關係?

問>> 就社會現有的道德觀念來看,一夜情和婚外情是不道德的,為什麼您卻表示一定程度的認可呢?

答: 據說愛情不應該是佔有,真正的愛情應是 「恆久忍耐、恆久包容….」,即是說對方喜歡什麼,就給他(她)什麼。所以對方喜歡一夜情或婚外情,你不認可、不忍耐、包容,竟然說他一定不道德,才是不道德。

香港性教育會主張性與愛可分割, 更表明認可婚外情及一夜情。難道家計會亦同意其主張,故大力支持其舉辦的活動? 而且更不是第一次!  根據網站資料第七屆香港性文化節2015活動目的之一是“學習用正面態度欣賞性的多元面貌”, 令我們一群家長擔心的是上述所指的“性的多元面貌”到底所指為何? 不禁令我們聯想到正入侵西方社會的“性解放運動”。  家計會身為主辦者之一, 請家計會解釋上述所指的“性的多元面貌”為何?

婚外情及一夜情

反對認可婚外情及一夜情者的先設是「社會現有的道德觀念,一夜情和婚外情是不道德的」,但社會現有的 “主流”道德觀念或法律不一定對,也人人有權質疑,已如上述。至於質疑或反對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本會拿出其中一個來說,合不合理,大家各拿理由出來討論便是,最後誰對誰錯或沒有結論,也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在過程中能互相學習,對己對人甚至對社會已有俾益,怎能不問情由、不討論便來個不合作活動,還企圖找人同流合污?最近本會內一個教師告訴我一件事:有一個學生做家課做得不好,她警告這學生若再不合格,便要罰抄。學生回說:「你恐嚇我,有違教師道德,我會質詢校長,為甚麼聘你在本校任教,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對香港有這樣的學生,我起先很奇怪(可以用震驚來形容),但現在明白了,因為原來香港「家長界」也是這樣處事的。

性的多元面貌為何?

「家長界」自認無知,不恥下問,求學之道是做對了。但懂得求學,還要懂得治學,有大問題,譬如想認識一門學問的多元面貌,無論是性、數學、或藝術……不是隨便找一個人或一個機構去質詢一句便可。若真有興趣或需要,便要上課、讀書、練習、複習、實習,還要社會實踐…譬如以開放的態度,多參觀有關該學科的展覽、活動(如「文化節」)之類,不要只因看不慣便動不動「震驚」,攻擊和杯葛。《學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必孤陋而寡聞”,若求學者動不動便搞杯葛,以至眼中只有「家長界」,沒有「學生界」、「教育界」、「科學界」……,最終仍只會是孤陋而寡聞。其次,治學有先後主次之分,要先充實知識到一個程度,才好進行瞭解思考,否則,所謂「思而不學則殆」,皮毛還未有,便胡思亂想,只會引來無止境的無知的恐懼,其實從「家長界」和黃君的信中,不難發現有不少內容,便是這種恐懼的表現。「殆」矣!「殆」矣!慎之!慎之!


第七屆香港性文化節2015的活動簡介更提到“我們敢於挑戰既有婚姻價值,探討現今一夫一妻婚姻及家庭問題的桎梏”,請問家計會作為主辦單位之一, 將會如何去“挑戰既有的婚姻價值”?, 我們願聞其詳。

如何去挑戰既有的婚姻價值”?

要挑戰任何既有價值觀,先要找出該價值觀的缺點和問題,明白個人和社會之所以形成該價值觀的因素和機制,然後循著該因素和機制,與持有該價值觀的人溝通、討論、互動、或作實際體驗,使其能領略該價值觀的缺點和問題。運作層次可以多方面,包括感知、認知、知識、邏輯、感性、情緒、行為……等等,是一門專科技巧,若想知其詳,可先讀一些入門書籍如:

·  Santrock, J.W. (2010). A Topical Approach to Life-Span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McGraw-Hill

若想更進一步求知,便需入大學選讀有關課程,通常都要在本科之後,還加上實習數年,方能略窺堂奧,不能奢望問問公共免費教育服務便可知「詳情」。


家計會作為公營機構, 實在不應用公帑支持一些備受廣泛市民爭議的價值觀。身為納稅人的我們更擔心家計會會用我們的血汗錢去毒害我們的下一代。請家計會儘快回應我們上述的疑慮, 以免被家長們進一步質疑貴會實質如同披著羊皮的狼。

一群關心下一代成長的家長

10/3/2015

披著羊皮的狼

無論家計會或香港性教育會,在國際上都有地位,與它們合作做活動的機構歷年不絕,有本地、國內或國外的政府機構,大學、家計會、醫院、社工、醫療,宗教組織……等等,當這些各地高人都認為是羊,「家長界」卻認為是狼,是否至少也應謙虛反省一下誰對誰錯,不要只管張牙舞爪?披著羊皮的狼是可怕的,但蒙上眼罩的蠻牛更可怕,牠不問方向、不管身在何地、身旁有誰在說甚麼做甚麼,只憑一己習慣,便橫衝直撞,總之逆我者亡。「家長界」何不也質疑一下自己實質上會否是隻蒙上眼罩的蠻牛,毒害我們的下一代也毒害自己和大眾無辜。

香港性教育會
24/3/2015

2.  黃先生(Roger Wong)的跟進信(節錄)及香港性教育會的回應(藍色字)

家計會說它「致力推廣性教育及性與生殖健康,多年來積極與不同組織合作,包括政府部門、志願團體、學術機構、大專院校、小眾社群如智障人士、少數族裔等,推出各項教育資訊和服務。」為什麼不明說那些積極合作的組織, 也包括推動同運的組織及性解放的組織? 如果將來有一些在性方面的生活方式很與別不同的組織,如「換妻協會」, 或是「包二奶權益協會」,你們是否也會與他們合作, 一起推出他們所倡議的「資訊」和「服務」? 講到生殖健康, 同性戀也算生殖健康? 作性工作者的生活方式也算是生殖健康嗎?

同性戀也算生殖健康?

斷章取義了,家計會說的是的“性與生殖健康“,性健康當然包括同性戀者和性工作者的性健康,難道他們的性健康不應理會?黃先生不能分別性與生殖健康的不同,想來還應好好讀一下性教育入門。

家計會說, 「透過舉辦性文化節,旨在創造一個開放與尊重的談性平臺,讓市民大眾對本土性文化有更多瞭解,並鼓勵社會對性,特別是一些具爭議性的議題有更多思考和討論。」……但提供一些平臺, 給一些有爭議性的性生活方式宣揚他們價值的機會, 這與原本家庭計劃指導會的方針, 是否一致? 這就是”家庭計劃指導”的一部份? 你們的機構, 據我們所知, 主要是靠政府支持的, 你們用了政府的公帑, 在社會上宣揚一些有爭議的價值觀, 對納稅人公平嗎?

甚麼是爭議的價值觀,上文已述。若公帑不能用來宣揚有爭議的價值觀,政府甚麼也不必做,平機會更要關門大吉。

家計會說, 「香港性文化節至今已舉辦了六屆,得到不少團體和市民的參與和支持。從過去的活動檢討中反映,參與者大多肯定我們傳遞正面而多元化的性文化資訊。」是嗎? 你們有作客觀的統計嗎? 如果你問一問香港的市民, 是否贊成你們運用政府的錢, 作支持同運與支持性解放的宣傳,你估有多少比例的市民贊成? 你們有沒有作過任何科學化的調查?

科學化的調查是有的,由香港至整個世界,否則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也不會支持 (同運與性解放的宣傳)。不過,讓大眾瞭解小眾社群,不必一定要依靠大眾認可才做,否則小眾社群永難得到大眾瞭解,爭取到他們應有的權益,何況,他們也是納稅人,對公帑也有貢獻,隨時可能比那自我膨脹的「家長界」貢獻得更多。

活動宣傳說, 「我們曾邀請並歡迎持不同觀點和意見的機構及人士前來,與我們一起為推動香港性教育而努力。」但看你們在今屆性文化節的節目, 就其議題及講者, 我看不出你們的節目, 怎可以說是「邀請並歡迎持不同觀點和意見的機構及人士」? 我想, 你們最少95%是傾斜於性解放及同運的立場, 如果你不同意, 我們大可以一一檢示每一項目的細節!

是否最少95%傾斜於性解放及同運的立場,詳細請看此信末段的回應。

活動宣傳說, 「為配合性文化節,籌委會再次舉辦性景遊,歡迎年滿18歲或以上之人士參與。早前活動網站沒有清楚列明性景遊之年齡要求,令公眾有所誤會,特此致歉,相關資料亦已在網站作出更正。」不過,一個色情的電影, 不會因為被列為三級片(只准18歲以上人士觀看), 就可被當作不是色情電影, 一個鼓吹性解放的節目, 「性景遊」, 並不會因為你們列清楚了年齡的要求, 就變成一個健康的節目! 也不會因此就變成一個對「家庭計劃」的健康的指導! 看你們對此節目的簡介, 說這節目是「學習用正面態度欣賞性的多元面貌」, 還未夠清楚嗎? 如果未夠, 這句「還是世俗仍未打破性禁忌枷鎖?尚存的情色行業經營者可以怎樣殺出一條新血路?」,又怎樣呢?

究竟, 以正面及同情的角度, 介紹香港的色情事業的節目, 是不是要參加者也「打破性禁忌枷鎖」加入他們「非主流性生活」(即性工作者)的行列? 或是要參加者「打破性禁忌枷鎖」去光顧他們, 以使這些行業可以「殺出一條新血路」? 這就是家庭計劃的指導? 還是在拆散家庭?

如果有一個節目叫「黑人區一日遊」,目的在讓人「學習用正面態度欣賞黑人生活的多元面貌」,讓人反思「世俗是否仍未打破歧視黑人的枷鎖,黑人可以怎樣殺出一條新血路」,有人卻大叫是不是要參加者也「打破禁忌枷鎖」加入他們的「黑人非主流生活」,或是要參加者「打破禁忌」去光顧他們的商店食肆,想拆散家庭………,此人是否有些問題?

性景遊介紹中·說, 「性景遊旨在增加參加者認識 本土與性相關之行業。一如以往,籌委會於活動前會篩選參加者,包括瞭解他們的年齡及對活動的期望,於活動進行當天,亦會確認參加者之身份,務求令性景遊成為一項具教育意義的公眾活動。」但你們, 除了要求參加者是18歲以上外, 沒有說明會如何篩選參加者, 尤其是在活動期望方面的篩選, 希望你們可以進一步澄清, 你們是如何篩選, 如何使「性景遊成為一項具教育意義的公眾活動」? 比如說, 如果一名成年男士參加了, 因而認識了一些「高質素」的性服務提供者, 而在性景遊後再幫趁, 甚至破壞他自己的家庭, 這是不是你們所預期的”教育意義”? 或是, 一名成年的少女, 因如此正面地認識了性工作的行列, 認為十分有意義, 勇敢地加入, 展開人生的新一頁, 是不是你們課程的期望?

有中學班主任欲帶全班學生去看馬戲團,徵求家長同意兒女參加,有家長回條質詢:「你沒有說明是如何篩選參加者, 尤其是活動的期望方面的篩選, 希望你可以進一步澄清, 你是如何篩選, 如何使「看馬戲成為一項具教育意義的學生活動」? 比如說, 如果一名學生士看了馬戲因而迷上了某些「高質素」節目, 之後嚷著要再看, 甚至破壞他與父母的關係, 這是不是你們所預期的”教育意義”? 或是, 她因如此正面地認識了在馬戲團工作的行列, 認為十分有意義, 勇敢地加入馬戲表演, 展開人生的新一頁, 不肯讀醫科或法律系…是不是你們課程的期望?」可以想像,班主任不必再花時間怎樣篩選,必定會把這個學生踢出局,祝他和他的家長好運。不過,那家長管的只是他的孩子,一個未成年的中學生,也許仍情有可原,但黃先生要管的是一些與他毫不相干的有自主和負責能力的成年人,表面是關心社會,愛心爆棚,骨子無非自以為高人一等,人人要聽他指手畫腳。

家計會說, 「家計會秉持的信念,是維護所有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到底, 讓同性戀運動的領袖, 在你們所主辦的活動中, 倡議同性戀的價值,如何可以維護所有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 這與家庭計劃, 又有何關係?

同性戀者有性生活和家庭生活,怎能說與性健康及權利及家庭無關?

你們說:「根據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 (國際計生聯)的《性權利宣言》,任何人均享有平等、受法律公平保護,以及不因其生理性別、性身分或社會性別而受任何形式歧視的權利;」你們如何定義「歧視」? 這與你們堅持主辦這破壞家庭價值,及倡導性解放及同性戀的性文化節, 有什麼關係?

每舉辦這些活動,家計會都有事後報告給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的,每次都得到該會的正面回應甚至讚揚,聯合會有時還會派專人親臨活動視察,王先生何不問問聯合會如何定義「歧視」?或向它質疑一下為甚麼教人浪費公帑?

你們說:「宣言亦指出,任何人均有權自由、負責任地選擇是否結婚、建立家庭,以及決定是否、如何、何時生育,以及生育多少兒女。」但這與你們堅持主辦這破壞家庭價值,及倡導性解放及同性戀的性文化節, 有什麼關係?

法律應否承認同性戀結婚、建立家庭、領養孩子,如何、何時領養,甚至人工受孕,都是有關家庭價值和性文化的議題,怎會無關?

你們說:「在我們的社會,除了以主流模式生活的大眾外,還存在一些非主流或小眾群體──包括單身或獨居人士、長者、不同性傾向人士、殘障或弱能人士,以至少數族裔、離鄉別井的外籍傭工等。他們在性方面各有需要,我們應該正視。」從上文下理, 我估你所指「不同性傾向人士」是指進行不同方式的性生活人士,包括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甚至是其他非主流性生活方式人士(如:用情不專者,性工作者,包二 奶者等等),我要問的是,為什麼要把一些完全沒有道德爭議性生活方式的人士,如單身,獨身,長者,殘障,弱能,少數族裔,及外籍傭工等,與這些極具爭議性 的不同性生活方式混為一談?我們認為,這在方法論上是錯誤的!

性生活方式完全沒有道德爭議的人士?太天真無知了罷!由於非婚性行為被普遍視為不道德,單身、獨身人士除非完全放棄性生活 (但也會被人取笑是性無能或無性戀),否則他們的一切性行為都可被說成是不道德,包括手淫、看鹹片甚至性幻想;長者是有性慾的,卻常被人漠視或嘰為不正常、老淫蟲、老而不;殘障,弱能者若非被看成是性無能便是性怪物;照顧他們的醫生,常被他們的父母要求,趁病人仍小或無法反抗,為免麻煩,及早將他「紮」(絕育)了甚至閹了;少數族裔譬如是一夫四妻的回教徒,是香港居民便只可以被承認一妻,公平嗎?是宗教還是種族歧視?外籍傭工離鄉別井沒有性生活,沒有人理,假期拍拍散拖或來點非婚性,立刻被指賣淫,隨時炒魷,人道嗎?他們這些人,竟然都是黃先生所指的「性生活方式完全沒有道德爭議的人士」,也太扯了罷? 老王,還是應該多參觀一下性文化節的好?

你們說,「家計會尊重小眾群體所抱持的價值觀念,並關注他們的需要,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放棄主流的性價值觀或婚姻觀念。」對我來說,如果尊重是不代表認同或鼓吹,也還可以,但你們現在卻在不同的節目中,讓這些所謂小眾,表達並宣揚他們的價值觀念,這就是鼓吹,而超越了尊重的範圍!

尊重有如愛情,有程度之分,到甚麼程度才足夠,要視乎人與事。對小眾或弱勢群體的尊重,通常所要求的實際行動較高,但多高仍可爭議,所以爭亦無謂。總之黃君的接受標準,也不一定對便是。至於設平臺給人表達並宣揚便等於鼓吹,也不一定。譬如,香港政府現仍供給免費場地給神婆過年過節打小人,是鼓吹迷信?浪費納稅人金錢?罪大惡極?說穿了,無非是老子喜歡的便贊成尊重,不喜歡的便反對鼓吹。即如黃君雖然在這平臺上表現的性知識零蛋,但他一定不會說他正在鼓吹性愚昧、偏見與歧視。

你說你不是「放棄主流的性價值觀或婚姻觀念」?有誰會信?你的行動已證明瞭一切!你搭了一個台,請了大部份的人,專講一些毀家廢婚的性解放及同性戀價值觀,還自欺說自己在支持「主流的性價值觀或婚姻觀念」?我覺得同運人士,反而比你們老實!

家計會每年的性教育活動甚多,形式和內容在每年的年報內都有統計,發給政府及各資助機構。據知每年有關主流性價值觀或婚姻觀念的活動比率都在95% 左右。再不然,只要找一天上家計會圖書館,看看藏書種類大概,也不難看到大部份書籍都是屬於所謂主流性價值觀或婚姻觀念的,何來放棄了這個觀念?黃君不上圖書館,不看年報統計,只選一個性文化節便以一概全,說「有誰會信?」。分析論斷事情態度如此粗疏,才是真的「有誰會信?」。

你們說,「家計會相信,香港是一個開明的社會,市民大眾在奉行主流價值之餘,亦會尊重性在社會呈現的多元面貌和選擇,不予以歧視。」我想你所謂不歧視的定義,是指要積極鼓吹一些非主流的價值,才算不是歧視!這合理嗎?

清末有人所持的不歧視女性的定義,是要積極鼓吹女性不纏足那個當時非主流的價值,合理嗎?

你們說,「第七屆香港性文化節之主題為「性與時裝」,旨在探討時裝服飾的設計、歷史和應用與性別、性文化及社會政治的關係,並關注約定俗成的服裝規範,如何影響現代人的性健康。」是嗎?我看不只的,從你們其中一些講座的名稱「突破裳框」及「易性霓裳」,並其中的講者的陣容(例如:吳敏倫教授及黃結梅教授),不難理解,當中應包括鼓吹「易服」的觀念的鼓吹,這是同運的其中一個議程。家計會,是不是在鼓吹男人可穿女人衣服,認為這是「突破裳框」?這也算是家庭計劃的指導嗎?

女性不纏足,是易服的一個體現,它幫助女性從男性性玩偶的「裳框」中走出來,可以為家庭作更大貢獻,可見易服與家庭計劃的緊密關係。現代類似的「裳框」還有很多,參觀今屆的性文化節便可多知一二。

你們說,「論壇部分,籌委會邀請了不同背景的人士擔任講者,包括來自主流及非主流的團體,歡迎各位親臨性文化節論壇,就所設定的議題,與眾講者交流和表達寶貴意見。」但我看你們的節目表及主講者,我估計90%以上是支持性解放或是同運的人士,而支持家庭價值者,有多少比例?有沒有10%? 這就算是「邀請了不同背景的人士擔任講者」?到場的觀眾,又有多少空間表達意見?5%的時間嗎?

Roger Wong

黃君一味靠估,便下批評,是否太魯莽?何況估得毫不嚴謹。他把支持性解放或是同運的人士,毫無根據地估為 90%,又毫無根據地假設他們都是不支持家庭價值者,所以才有剩下來的10%。黃君性解放的定義是甚麼?從上一封「家長界」的質詢信看來,是性放縱,而性放縱的定義是甚麼?有些性保守人士的定義是包括婚前或婚外性行為的,甚至是手淫或看鹹片或作性幻想的……可能還包括肯出席性文化節論壇的,然則,估這群人有100% 也不為過。但他們都不支持家庭價值嗎?不是。很簡單,看看他們是否已婚或有子女,若未婚的則有無打算將來結婚組織家庭便很清楚,而即使是同運人士,他們很多都爭取同性戀合法婚姻及領養/生養孩子,又怎會不支持家庭觀念?只有把本來可以相容的組別胡混地當為不相容,才會估出個荒唐的10%。

至於觀眾有多少空間表達意見,有經驗的都知道,無論是甚麼論壇,時間怎樣多也是不夠的。一個論壇的作用是刺激人表達,雖然實時不夠,但有了刺激,便還可在之前之後繼續表達討論。現時這事前的文字交流,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香港性教育會及一群關心「某一類家長及其下一代成長」的家長上
24/3/2015

3. 黃先生及「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家長界」成員之一,下簡稱關注組)的再跟進信(節錄)及香港性教育會的回應(藍色字)

關注組:「推廣一些性方面的健康資訊, 沒有價值觀的鼓吹, 是OK的。不過, 這不算是生殖的健康, 只能說是性的健康, 在我來說, 這也並不能算是”家庭計畫指導”的範圍」

家計會說他們致力推廣性教育及性與生殖健康,這範圍在該會的立會願景內已經定下(見該會網頁的願景頁):「願景:在家庭健康、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organization-profile

該會開章明義定下性健是它的範圍,你個人一聲偏說不是,便要人改,若果人人這樣做都可以得逞,豈非世界大亂?舉個例,香港大學的願景有說「懷抱中華,曠眼世界」,某人卻宣稱在他來說, 懷抱中華並不能算是一間大學的範」,糾眾往見校長要求去掉這部份願景和有關的工作,校長便要理他?

關注組:「(你舉平等機會委員會為使用公帑宣傳有爭議性價值觀的例子),哈哈!這正正是我們反對平機會及周一嶽(平機會主席)的原因…你們還有什麼例子嗎?」

當然有…如果你細讀本會在上個回覆內說的「甚麼是爭議的價值觀,上文已述」中所指的上文,無論甚麼機構,其實都是在宣揚著有爭議的價值觀。譬如醫管局兼有中西醫學,西醫可以說中醫非主流,成效有爭議,要局方不和中醫合作,可以嗎?香港的屠房豬牛皆,素食者可以說食葷是極有爭議的價值觀,所以便可要求它關門大吉嗎?如此類推,根據你們的邏輯,有哪個部門不具爭議?就如香港現行的資本主義,又何嘗沒爭議?是否也應關門大吉?其實,反對不屬於自己價值觀的東西是可以,但不可不問情由或亂扯理由便要人停止,因為那已是霸權。

關注組 :「有多少比例香港市民, 贊成家計會運用政府的錢作支持同運與性解放的宣傳?給我們看一看調查吧!」

我們說的科學調查,是支援那些世界組織支援同運與性解放宣傳的調查,沒有如黃生問的「有多少比例香港市民贊成…」。其實,這類調查, 由於人人對用詞的理解都不同,譬如是同運、支持性解放、宣傳和政府的錢的定義,便人言人殊,所以即使真有人做了,仍解決不了爭議。但我在上一次回應中已說了,讓大眾瞭解小眾社群,不必一定要依靠大眾認可才做,否則小眾社群永難得到大眾瞭解,爭取到他們應有的權益

關注組 :「那些支援的外國組織,他們大多已偏向同運,不如你找奧巴馬支持你好過!」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是國際組織,不是「外國組織」,香港大陸臺灣都有代表,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更是由從香港去的陳馮富珍做總幹事,代表性和可靠度都不是一個奧巴馬可比。當這些組織也大多已偏向同運時,是否也應考慮一下可能真有理由,因為在其他方面,我們都很信賴這些組織,如禽流感防治,流行性感冒預警與疫苗等, 何以一關乎性便一反常態?

關注組 :「必須是沒有很大爭議的,不能推動 “濫交是好的”或是 ”賭博有利社會繁榮”」

關注組改口了?本來是有爭議便不成,現在改為有「很大爭議的」才不成。但怎樣才是很大,有客觀標準嗎?但即使是 “濫交是好的或 “賭博有利社會繁榮的這些你們覺得很大的爭議題,是否政府拿出來作公開辯論或討論也不可以,也等於宣傳或推動?那豈非政府沒有了言論自由,只由你們任意定義甚麼是「很大爭議」來指揮天下?

關注組 :「(反對者)是不是納稅人, 並不是應被考慮之列」

那麼,誰才應在被考慮之列?只有你們或你們指定的才有權左右那些稅收或公帑怎樣使用?然則,你們又為甚麼想調查香港市民(都是納稅人)是否贊成誰運用公帑作甚麼呢?貴會在3月10日第一封信中末段,明明是說「身為納稅人的我們更擔心家計會會用我們的血汗錢去毒害我們的下一代」,現在卻說「(反對者)是不是納稅人, 並不是應被考慮之列」,是否自打咀巴?

關注組 :「甚麼是 “傾斜” (於性解放及同運的立場) 或 “立場” ,請你找你的小學中文老師問一問」

我問過小學中文老師(不是我的小學中文老師,因為他早已歸天),怎樣才算「傾斜」于性解放,怎樣量度這「傾斜」,又即使能量度,「傾斜」超過多少度才算「傾斜」,一度?十度? 45 度?  又怎樣才算是性解放及同運的立場,是心中同情、容忍、包容、贊成那些理念,還是實際對他們幫助、捐錢、參加他們的運動還是與他們有性關係才算……可惜,這中文老師還未聽完,便也歸天了,所以,還請你多多指教。

至於「性解放」,你說與我們所說的「性開放」同義, 但我們眾人心目中的「性解(開)放」也有很多不同意思,你們根據不同的人的意思去數,結果便可以有很大不同,怎可以一口咬定最少95%是傾斜于性解放?

至於你們把「同運」的價值觀定為是指認為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咁美好的看法」,更是自掘墳墓,因為據我們所知,有很多同性戀者是認為同性戀不夠異性戀美好的,也有很多同性戀者認為同性戀比異性戀更美好,異性戀者也一樣。所以,持有指認為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咁美好看法」的人應是最少。你們的靠估更不能成立。

關注組 :「黑人的故事…”九唔搭八” (牛頭不對馬咀)… 把另一議題, 與現在的議題混為一談」

黑人的故事不是九唔搭八,也不是另一議題。它是一個比喻,用意在令議題和思考過程能被人看得更清楚更易理解,是教理解力較差的學生常用的方法,幼童教師常說「狼來了」故事來教孩子不要說謊便是一個好例子,有腦的家長都不會說:「我們的孩子都已不必看管羊群,老師說這樣的故事九唔搭八。」噢!原來我用的比喻仍不夠好,黃君仍不明白,很對不起,讓我在此再解釋一下。

黑人區代表風月區,一日遊代表性景遊,它們的目的是一樣的,如果「黑人區一日游」的目的沒有甚麼不妥,即等於性景遊的目的也沒有甚麼不妥;如果覺得邀人參觀黑人區不等於鼓勵參加者加入「黑人的非主流生活」(黃君也問「有沒有人會做」了),即是說參觀風月區也不等於鼓勵參加者加入「風月區內的非主流性生活」;如果覺得參觀黑人區不等於鼓勵參加者「光顧他們的商店食肆」(譬如買些假奶粉回家,拆散家庭),即是說參觀風月區也不等於鼓勵參加者去光顧那裡的色情事業,拆散家庭。總括起來,亦即是說關注組對性景遊的憂慮是不成立的,所以性景遊的所作是合理的。

用比喻來彰顯一個議題,並非加入另一議題, 更談不上與目前議題混為一談,黃君的邏輯訓練恐怕還須加把勁了。至於說甚麼 “九唔搭八,要指出哪裡是九,哪裡是八,它們在哪裡如何唔搭,才有意義,否則與咒人一句無聊髒話沒有甚麼分別。

關注組 :「馬戲團的故事又是不相關的議題?」

這是另一個比喻,不是不相關的議題,不必再說了。性工作和馬戲工作都是有人爭議的工作(不信可以做個小調查),但何以參觀馬戲團不是正面肯定該工作而參觀性工作場所就是?又即使參觀便等於正面肯定,有何證據證明「以正面肯定的態度參觀性工作場所, 的確是會有可能提升一位參加者參加性工作者行列, 或是光顧性工作的機會」?問題不是有人要合理化參觀性工作場所,在一個自由社會,個人只要不侵犯他人,是不需向誰證明其行為是合理的,但若有人想禁止或排斥他人的行為,便要拿出有害的證據來,不能隨便up (亂說) 便當秘笈。

關注組 :「我們不是反對貴會舉辦這活動,話之你(懶管你), 而是反對家計會與你們一起合辦這活動」

很好。本會也不是反對貴組織反對家計會與本會合辦這活動,話之你,本會只是借貴組織的反對內容,找出其中對性的無知和荒謬的樣板言論,來做公開性教育而已。多謝貴組織以書信參加性文化節,令今屆節目生色不少,謝謝!

關注組 :「同性戀者的性生活和家庭生活與性健康、性權利及家庭有關……不過是負面的關聯!對社會的性健康,及家庭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既然是有關,即表示與家計會也有關了,至於是負面還是正面或多面關聯,可另作討論。

關注組 :「可否給我聯合國有關的網址及有關人員的電子郵件?」

本會只是個性教育會,不替他人做通訊服務。網址及有關人員的電郵等,請自行尋找。

關注組 :「(請看)聯合國人權公約……」

一份公約就如一本聖經或「基本法」,人人都可以憑自己的方法去解釋到天花亂墜來方便自己。本會不擬在這裡與誰玩這個遊戲,離目前的主題太遠了,你們的性知識和邏輯能力亦太弱了,就暫當本會不懂,遲些再有機會再看罷!

關注組 :「至於家庭價值(與)你們的性文化節,關係是有的,不過是負面的關聯,我說 “無關",是比面了你們的客氣說法!

怎麼討論事物這麼孩子氣,跌落地也要抓把沙?先是說“無關",後改說有關,便是徹頭徹尾的錯了,坦白認一聲錯,本來便光明磊落,卻偏要拉“負面關聯”來說, 根本救不到你,因為那已是另一議題,何況“負面關聯”也是一種關聯。不要客氣,時光是不會等人的,快快做個成長的家長,不要比孩子更孩子氣,才對得起自己和下一代。

關注組 :「(我說的)完全沒有道德爭議性生活方式的人士,我指的是本質」

你說的那句話是「完全沒有道德爭議性生活方式的人士,如單身,獨身,長者,殘障,弱能,少數族裔,及外籍傭工等」,所指的是「人士」,不是本質。譬如你所說的「外籍傭工」,明顯是指一個或一群工人,如何狡辯也不能把它的意義轉為「從外地來港打工這本質」。缺乏性知識並不羞聇,犯了錯出了洋相若肯虛心認錯,或仍可贏得他人對你的一點尊重,現在為了不肯認錯便不擇手段扭橫折曲,欲蓋彌只會公告世人自己是個知識界的小流氓,給「家長界」蒙羞,也給下一代一個壞榜樣。

關注組 :「反對以公共的資源,鼓勵一些有爭議的價值觀」

仍然是這個問題,「公共的資源,鼓勵一些有爭議的價值觀」。這問題在上文已答過了,請再思考。

關注組 :「堅拿道橋底的打小人……其他的宗教團體也可以唱歌等,其實這也談不上是供給免費場地,而且也沒有用了納稅人的錢。」

堅拿道橋底的公地不值錢?地面維修、清潔、燈光、治安管理……都不必用納稅人的錢? 你不是講笑罷?

關注組 :「(家計會)那1%(非主流性價值觀是)有毒的物質」

家校關注組指家計會「放棄主流的性價值觀或婚姻觀念」,我舉出家計會每年的主流性價值活動比率都在 95% 左右及圖書館大部份書籍都是屬於主流性價值觀的,來說明家計會並沒有「放棄主流的性價值觀或婚姻觀念」。關注組的再回應是「不能因為其他大部份冇問題,而把小部份合理化」,並舉出有毒飲品為例,但關注組這樣做是轉換論題了:從「家計會是否放棄主流的性價值觀」轉換成「那5 或1%的非主流性價值觀是否有毒」。論題並非不准轉換,但不能在一個論題未好好結束之前便含混地轉換,以圖避過上一題的結論。關注組請先回應是否仍然認為家計會正在「放棄主流的性價值觀或婚姻觀念」?若然,請再舉出你們的理由,若否,便請關注組向家計會認錯道歉,然後我們再談「那 5 或 1%的非主流性價值觀是否有毒」。

關注組 :「纏足與歧視是沒有關係的,起碼我暫時想不起。」…

這樣也算辯論?這才是九唔搭八之最呢! 既然暫時想不起,便先搜集多些知識、資料,到覺得自己已想得起和想清楚時再來辯罷。

關注組 :「易服的定義,不是由你所定的,請看網上的百科全書:易服癖……」

唉,為怎麼香港竟然可以出產到這樣一些不學無術卻又如此狂妄的家長?有人會用這樣的口吻寫信去香港醫學會說「腎衰竭的定義,不是由你所定的,請看網上的百科全書:腎衰竭是什麼什麼…」嗎?「易服」或「易服癖」是一個複雜現象,只有性專家才能明白一些,若果一般人看一看網上的「百科全書」便懂,世上還需要專家嗎?你們家長不是常提醒孩子上網要小心篩選資訊、不可盡信嗎?何以自己竟如此隨便?首先,易服不等於易服癖,本來是很容易明白的,因為愛清潔不等於潔癖、整容不等於整容癖、信教不等於信教癖……,問題是不知如何,一講到易服,一般人便將易服等同于易服癖。第二,易服癖有許多種,有些與異性衣著、性快感或性欲高潮有關,但亦有與之無關的,原因亦各有不同。而若單說「易服」(沒有了那個癖字),就更可以與異性衣著、性快感或性欲高潮無關了。譬如在中國歷史上便曾發生過一場震撼中華民族文化的易服事件,那便是「剃髮易服」令,所說的「易服」便與異性衣著、性快感或性高潮無關。第三,現在的精神醫學都不視易服或易服癖為病,只有易服精神障礙症才是病……。老友,謙虛些,先讀多些書、上多些性教育課才出來也文也武罷,如此自暴其短自取其辱,對自己下一代的心理也不好,何必呢?真的,不是不准你問或質疑,但請不要先自以為懂,留點空間使自己容易下臺一些好不好?

關注組 :「(在性文化節內的嘉賓講者中)解放陣營占90%,已經是保守的估計了!」

黃君對性解放或同運人士的定義是甚麼?若性解放的定義太鬆,隨時100%也可,但有何意義?至於支持家庭價值者,黃君亦無定義。本會提出只要講者已婚或有子女,若未婚或同運人士有打算將來結婚組織家庭的,照道理便應是支持家庭價值的人,如此算來,占講者比例一定不只 10%關注組對本會的質疑和提出的計算法沒有回應,只是重複再說一遍他們的估計,希望謊言(或廢話)說一百次便成真理,這不是辯論。

關注組 :「立法會開會不打呔,與性解放無關」

黃先生及「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
2015-3-26

領帶主要是男士的服飾,猶如高跟鞋與纏足是女性服飾一樣,是性別定型和壓迫的典型例子,讀過性別研究課程的人都知道。

香港性教育會及一群關心「某一類家長及其下一代成長」的家長
2015-3-28

By Prof Ng

有問題有意見?

歡迎來電郵  lovemay@ngml.hk 提出對本站內容的意見和討論,但請注意下面條件:

收到的電郵,我可選擇以下任何一種處理方法:(1)私人回覆 (2) 隱了來郵者的名字和郵址,公開在本網上回覆 (3)不回覆
本網不會用來幫人討論或解答任何私人的性愛問題或其他與本網無關的問題

吳敏倫